中国净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趋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中国净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趋势
科技日报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刘垠 陆成宽)26日,《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牵头编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在证实当前主流科学认知的同时,取得了系列新发现,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重要科学数据。
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过去1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约千分之六的增长速度持续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放缓。过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损毁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实施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为净碳汇效应,每年固定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基于卫星的同化反演结果表明,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了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呈逐渐增加趋势,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约13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实施了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指出,这份监测报告表明,一方面,中国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显著,我国最近10年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中国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性耕作等积极生态管理措施,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持续增强。卫星监测也发现中国净碳排放在近10年呈现降低的趋势,表明我国碳中和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
吴一戎指出,卫星遥感具有客观、连续、稳定、大范围、重复观测的优点,是全球碳循环高精度、精细分辨率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支持能力,发展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能力刻不容缓。
吴一戎介绍,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产卫星在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人为源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监测能力,为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
相关新闻
- 中国净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趋势
- 青春有你一路同行 春晖艺术暑期集训汇报演出圆满成功!
- 成都高投锦悦府人才公寓登记时间
- 23振业02今日发布发行公告
- 国家电网智研院再创新,我国新网络通信标准获国际电信联盟立项
- 丹寨县召开全县普查区划分及绘图工作安排布置会
- 奥飞娱乐入选全省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 发改委: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 重庆龙湖企拓15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将付息,利率为4.67%
- 俄罗斯十大油画作品 不要错过这些俄罗斯油画)
- 宏观现实短期无法改变 铜价高位盘整
- 7月12日生意社维生素A基准价为91.25元/公斤
- 做好“研”与“学”,探索素质教育新路
- 注意!四川6市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 微软发布 KB5028166 累积更新,Win10 版本号升至 1904x.3208
- 勐平区(勐平)
- 广州力争3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75家
- 森林舞会电脑单机版(森林舞会电脑版)
- 樊振东,重回世界第一!
- 衡阳市残联深入学习贯彻湖南省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精神